百年故宫文明守护,东方卫视《中国考古报道》回望故宫世纪叙事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推出《中国考古报道》特别策划“百年故宫•四海同辉”,从文化传承、国际传播的视角回望硝烟中的文化苦旅,认识新时代故宫博物院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见证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当代华章。
日前,第一集《山河行囊——万箱文物的烽火之路》已在东方卫视每周六的《中国考古报道》栏目中播出,并同步在新闻综合频道、看看新闻Knews矩阵上线。系列报道还将通过ShanghaiEye国际传播矩阵,面向海内外同步播发。今天中午,第二集《太和寰宇——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即将播出,敬请期待。
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内的一万多箱文物为避战乱,离开故宫,经历了14年的迁徙。这是一场跨越万里的文明长征,也是一次战火硝烟中的文化苦旅,承载着深刻而意味隽永的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
上海是故宫文物南迁的第一站,节目摄制组从遗迹和历史档案中找到了战时文物箱件编码“沪上寓公”的由来,首次通过影像和特技动画向观众展现南迁文物曾经存放的仓库地点,让故宫文物南迁历史与上海城市记忆融汇交织。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故宫学者们进行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的珍本影印,挑选文物远赴重洋参与伦敦艺展,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未被炮火轰塌的精神脊梁。出发英国前,上海预展引发全城轰动……这些大事件为故宫文物南迁的征途更添浓墨重彩。
摄制组还重走文物的西迁之路,在西迁南路文物存放的贵州安顺华严洞,找到了时任故宫院长架梯在洞壁上的题字;西迁北路文物存放在峨眉庙宇,故宫职员与当地百姓一起救火抢险;文物在乐山祠堂里,当地的国学弟子抄录《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故宫文物南迁长征,既是穿越战火的文物守护,也是中华文明的播撒之旅。
此外,摄制组还特别采访了两位台北故宫原院长,讲述故宫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同源。
更多精彩内容陆续上线
↓扫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