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珍贵历史影像,述说着不可磨灭的抗战记忆!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音像资料馆(版权资产中心)结合馆藏内容,策划推出《我所经历的淞沪抗战》系列短视频。
影像自己会“说话”,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伴随“我”的旁白讲述,从抗日义士、著名将领,到战地记者、难民守护者,这些不同身份的战争亲历者的勇毅和坚持,仿佛穿透屏幕扑面而来,将我们拽入几十年前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时空……
我是蔡廷锴,1892年生于广东罗定,出身贫农,一心报国。少时听闻刘永福抗倭故事,愤清廷之懦,遂投笔从戎。
1931年9月18日,日寇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吾等旋即在赣州宣告反对内战、团结抗日。1932年1月28日夜,日寇分兵多路,在闸北发动突袭。次日晨,倭舰同时炮轰吴淞,飞机掷弹如雨。
“一·二八”以来的三十三日血战期间,各条战线发起阻击战甚至“敢死队”战术,多次粉碎日寇的狂妄进攻计划;在庙行镇,协同作战,奋勇还击,歼敌数千,取得“庙行大捷”;面对日舰疯狂炮击,吾亦曾亲赴吴淞前线,以“莫负人民,死守阵地”之信念与将士们共守阵地。
我是王小亭,他们叫我“新闻片王”。
1937年8月28日下午,上海南站。日军炸弹和硫磺燃起的硝烟刺痛了我的双眼,但手中的16毫米摄影机必须保持稳定。当多枚炸弹在车站各处炸开时,我听见了比爆炸更刺痛的哭声——铁轨上那个浑身是血的娃儿,正坐在家人和乘客残缺的肢体旁嚎啕大哭。
当他被抱至月台后,我看到战火的灰尘混着泪水,仿佛在他脸上画出沟壑,我颤抖着按下快门——被大家称为《中国娃娃》的影像(照片)由此诞生。
上海被占领后,我继续带上历经战火的摄影机穿行于全国各地的战场前线——在重庆、在广西、在云南,我希望在所有战斗打响的地方都留下自己的身影,让世人看到日军发动战争的真相。
我是饶家驹,来自法国,曾在徐汇公学任教,给学生们操作化学实验时失去了手臂。但比失去手臂更痛苦的,是看到无辜的民众在战争中流离失所。
多方周旋下,南市旧城北部划出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作为“难民区”,1937年11月9日,饶家驹安全区开放,而中国的朋友们更愿意叫它“南市难民区”。
建立安全区远比我想象的艰难,第一天就收容难民2万多人,人数最多的时候高达20万人。为了筹集资金和物资,我飞赴世界各地为难民募捐,保证每天两次的食物供应,逐渐建立起学校和专业的医疗团队。
在华最后时期,我将名字改为饶家华,在《申报》采访时说道:“中国就是我的故乡,我深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