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如何折射大图景?热播纪录片《心安何处》主创这样说……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日本遗孤题材的纪录片《心安何处》。该片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精品纪录片项目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8月19日晚22:00起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播出,并在看东方APP、哔哩哔哩、腾讯、优酷、爱奇艺、咪咕、芒果TV等网络平台全面上线。
CVB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片播出以来跃居22点档纪录片档Top1,位列全国同时段纪录片收视率Top1,以及本省各类节目收视率Top1。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有大批日本孤儿被遗弃在中国,他们被淳朴善良的中国百姓收养长大。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个群体,主创团队在拍摄前找寻各种书籍,并请教众多专家,却在摩拳擦掌寻找拍摄对象时碰到难题。
由于90%以上的遗孤后来都回到了日本,所以在中国寻访日本遗孤非常困难,少数能联系到的遗孤又因为身体等各种原因不愿接受采访。最终,只拍摄到一位生活在辽宁的日本遗孤董利峰。
之后,在哈尔滨市日本遗孤养父母联谊会和辽宁省广电局同行帮助下,并通过民间团体联系到好几位在日本的遗孤,他们分散在日本各个地方,年纪最小的80岁,年纪最大的87岁。
摄制组在辽宁凌源与日本遗孤董利峰(左二)夫妇合影
这一次拍摄《心安何处》,没有用宏大的视角,而是选择小人物故事并回归传统纪录片拍摄手法,用长镜头的跟拍和隐忍克制的表达。
对此,总导演谢申照的阐释是,“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我们把自己的存在感降低,只想展现这些遗孤老人当下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成为片子的主角。为了保持这种风格的统一,也没有使用专家或者相关人士的采访,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
片中的旁白尽量减省,可能唯一的情感流露是在片子的结尾,对着樱花飘落的镜头,谢申照写下了“花开花落,一生便这样过去了”,如同一声叹息。
最终,“我们觉得,淡一点也是一种味道。”
摄制组在日本东京与日本遗孤池田澄江(左三)合影
从今年4月到6月,主创团队辗转中国哈尔滨、牡丹江、长春、沈阳、凌源和日本东京、埼玉、名古屋、熊本、大阪等多地拍摄,共采访15位日本遗孤,最后选取其中的六位遗孤和一位遗孤二代的故事在纪录片中呈现,留下超200小时的超高清纪实影像,遗憾的是很多故事还未完待续。
回望创制过程,主创团队由衷感谢所有出现在片中和提供帮助的人们,特别是那些遗孤老人的坦诚相待。“每一次流泪都触动人心,非常幸运与拍摄对象共度一段人生,留下难忘回忆。”
摄制组在日本埼玉与日本遗孤松田桂子(前排左一)全家合影
镜头记录了一个个细节——在去牡丹江的高铁上,81岁的池田澄江会长讲述她曲折离奇的人生故事。在辽西小城凌源的江边,83岁的董利峰奶奶和范爷爷散步,他们连背影都是幸福的味道。85岁的松田桂子奶奶爱唱歌,虽然她的人生充满了苦难,但唱起歌的那一瞬间眼里有了光彩。
在请80岁的书法家木村成彦题写片名时,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心安何处,何处心安,好名字啊!”……每一位日本遗孤的故事都令人唏嘘不已,观众从一个个小瞬间去了解他们,也记住了他们。
摄制组在日本东京拍摄日本遗孤木村成彦写书法
谢申照感慨,这一次拍摄纪录片《心安何处》,更深切感受到“理解”是拍摄纪录片最艰难的部分之一,理解之后才有表达。
“对于走到人生暮年的日本遗孤来说,生命中最激烈的部分已经过去,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和表达更加纯粹。他们是生命的主角,我们有幸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