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动 态

世运会开幕式上,上海广播电视台这个团队交出“靓眼”答卷

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世运会)正在四川成都如火如荼举行。此次开幕式打破传统封闭场馆模式,巧借城市天际线、湖面和绿地,立体呈现公园城市生态样貌,在开放空间内为观众展示出一幅缤纷画卷。

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领衔灯光设计团队将城市照明与舞台灯光结合,用科技与艺术的碰撞,让整个 “天府之檐” 区域成为一个巨大光影装置,传递出成都“公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演出当天恰逢中国传统节气立秋,主舞台平面造型以立秋标志性 “金色银杏叶” 为核心元素,通过灯光色彩的变化,生动呈现“气象万千”的主题。湖面化为天然反光板,晚霞化作追光灯,舞台、水面、湖景、天际线。光影交错间,湖面、城市天际线与超400米长的“天府大屋檐”巨幕共生,形成无边界舞台,城市的自然肌理与绝美的灯光氛围完美融合。

 

灯光成为最佳气氛组

本次开幕式时间横跨白天、傍晚、夜晚三个自然光段,场地则由自然景观、地标建筑与光影艺术构成。在这场自然与城市的交融交汇中,灯光的设计与控制无疑成为最佳气氛组。

如何利用天色过渡到舞台灯光?如何将天光与人造灯光完美结合?如何艺术化点亮20万平方米秦皇湖水体并配合舞台表演呈现?……聚焦一连串关键课题的破解,舞台所团队开启了打破惯性思维的一次次挑战。

相较于传统体育场能够精准控制光线,面对开放公园、城市楼宇光照、湖面反光以及巨型投影的叠加效应,团队重新构建了照明规则。

考虑到开幕式在天光未暗时启幕,专门设计 “自然过渡” 灯光逻辑——从夕阳余晖到城市天际线亮灯,再到舞台灯光渐次绽放,光线随时间推移层层递进,与秦皇湖的粼粼波光、天府大道的建筑轮廓完美融合。

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灯光总监谢渝熙对此的阐释是,“从天光的金黄到灯光的绚烂,我们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实现这场自然光与人工光的无缝衔接。”

具体来说,晚上8点开始的暖场演出以及整个入场式都处于天光变化之中,观众可以清晰看到夕阳余晖映射于城市天际线、湖面和舞台之上。在此期间,灯光秉持“不过度抢戏”原则,直至晚霞褪去。待到运动员步入会场,光影跃动中,观众视线从自然光转向舞台光。

 

城市逐步被点亮

不同于过去在体育场的封闭空间内举办开幕式,此次的主舞台置于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与湖水之间,一旁的木结构建筑“天府之檐”宛如张开的双臂,形成“建筑生长于公园、赛事沉浸于自然”的独特视觉叙事。

灯光设计团队创新提出将建筑轮廓纳入演出逻辑,实现从舞台、湖面、水岸、树影、楼宇到天际线的层层递进照明效果,形成“城市逐步被点亮”的视觉节奏,达到舞台和城市肌理的完美融合。

在此过程中,灯光设计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整个舞台没有面光灯位,“天府之檐”上方是大面积LED屏幕,灯具高度不能超过屏幕,否则会遮挡画面。同时,“天府之檐”本身又为木质结构,无法承重吊装灯架……

还是老办法,工作团队开启了和时间的一次次赛跑——由于舞台正面无法架设面光,依赖两侧20°低角度的‘耳光’来照亮演员,进行精密计算以避免人脸产生阴影。应对投影与灯光的共存,超过2000台灯具需巧妙避开地面投影区域,借助湖岸的环形灯阵进行补光。确保演员与环境的灯光效果的共处,采用了绣花针式布光方式,保障了主舞台和300米运动员入场式通道基础照明。

“数字光影此刻与湖泊交相辉映,配合湖畔和远处楼体的灯光秀,形成美轮美奂的色彩盛宴,彰显缤纷万千的成都魅力”,新华社文章描述的场景里,浓缩了团队所有人的创作期待。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