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县城找国宝》系列短视频获评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项目
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精品项目、优秀项目和入围项目名单,近日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公布。上海广播电视台创制的《我在县城找国宝》系列短视频获评“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精品项目”。
2025年1月25日至2月8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作的《我在县城找国宝》通过看看新闻Knews客户端及东方卫视《中国考古报道》两期特别节目,共推出五集系列微纪录片以及十场探宝直播活动。节目将镜头对准小县城的博物馆,聚焦“小”博物馆里“大”有来头的文物,以“小文物映大文明”为主线,通过考古专家与跨学科学者的专业解读,将每件文物还原至特定历史场景,解析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此次获评精品项目的《我在县城找国宝》系列短视频,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注解。系列短视频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故事化的讲述和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国宝回归历史”“让国宝融入县城”“让国宝走进当下”,创意凸显文化底蕴。
让国宝回归历史
让国宝回归其对应的历史时代,帮助观众了解文物的用途,让观众理解“何以国宝”。在“瓜形金盏”一集中,依据历史画册,再现了宋代人宴饮场景,并将瓜形金盏融入其中,直观展示了文物的历史用途。同时,结合其他跨专业学者等多类型专家,比如,融合音乐考古学领域学者的研究,还原编镈在先秦时代的传播路径。
让国宝融入县城
《我在县城找国宝》的一大特色就是走进“县城”,让国宝故事与县城历史联结,挖掘“国宝产于此地”的独特线索。“建鼓乐舞百戏图”一集,在向观众呈现了题材丰富的滕州画像石之后,节目组前往了滕州母祖山汉代采石场。结合鲁南地区的儒学文化、滕州县城的自然条件,揭示了滕州地区汉画像石发展兴盛的独特原因。
让国宝走进当下
文物与当代的时间距离是文博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如何让文物进入观众的日常生活成为采制过程与后期创作的关键。在“波斯陶壶”一集中,将两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与现代“进口商品”做类比,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后期制作的拼贴动画元素,从视觉上打破了文物纪录片与短视频动画片的传统风格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