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空间、无感动捕、人机同行……打造“硬核红毯”,SMT团队用上了“AI组合拳”
5月17日,2025年上海科技节拉开帷幕。作为近年来上海科技节的固定开篇,科学红毯一直以来便承载着造星、出圈,讲述科学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的任务。
活动现场,一条红毯不断变换着光影,讲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科学故事。沉浸式的视觉空间之中,32位科技工作者与两组机器人穿行而过,彰显上海的科创力量和科学精神。
此次活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创意策划,上海广播电视台技术中心、上海东方传媒技术有限公司(SMT)肥牛工作室倾情呈现。SMT天鹰转播团队、演播部团队为上海科技节开幕式提供转播技术和现场扩声保障服务。
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走到红毯中央时,邂逅由 AI 生成的18岁自己。她张开双臂,与年轻的自己深情相拥。
光影流转间,身后浮现出“大脑宇宙”的虚拟场景——神经元如星辰般闪烁,既象征着她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科研成就,也映射出其坚守初心、坚韧奋斗的不凡人生。
为了打造这条室外“XR+AI”科技红毯,SMT肥牛工作室团队启用6个XR虚拟机位、10个引擎,为13个科研领域定制专属虚拟场景,以 “科学秘境” 立体还原科学家的科研图谱,在虚实交织中致敬科学精神。
场景化定制+沉浸式体验
“让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可视化”, 是 AI 红毯核心设计逻辑。
开幕式上,30余位老、中、青三代科学家款款走来,前沿科学家、U35新秀、国际科技博物馆馆长携手同行,AI系统实时为他们匹配相应领域的专属场景。
基础研究学者身后浮现 “金色巨树”
科技产业代表置身 “热带雨林”
机器人科学家身后呈现“算法宇宙”
不同虚拟场景,呈现出科技传播者不同面向,也折射出科技传播多元维度…… “千人千面” 场景化技术体验,让红毯盛典成为了生动的科普现场。
SMT 技术团队首次探索科学家与虚拟场景的 AI 实时交互 —— 当科学家行至红毯中央时,头顶巨型机器人随其路线轻扬机械臂致意,并抛出印有 “上海科技节” 标志的欢迎气球。
穿过XR、AI技术打造的科学幻境,科学家们在带来卓越科技成果同时,也绘制出一幅幅穿越未来的科学蓝图。
和时间赛跑 挑战不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科技节“AI科学红毯”首次引入XR空间拓展技术。
SMT团队通过虚拟背景实时生成与现实场景融合,形成无限延展的视觉空间。同时,装置内部集成AI无感动捕系统,可实时捕捉嘉宾动作,叠加AI动态特效,实现人与虚拟环境的高精度互动。
此番打造 “XR+AI” 科技红毯,技术团队直面多重 “极限挑战”—— 不仅室外复杂自然光与空间场地限制,而且对虚拟场景实时渲染提出极高要求。
短短3天时间内,SMT团队构建一套虚拟拓展现实拍摄系统,完成XR系统和AI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13个场景的现场调试与演练。此外,他们连续通宵工作,保障6个XR 虚拟机位、10个引擎全速运转,确保13位科学家量身定制的虚拟场景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