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大人穿越2025反诈!这部微短剧如何破圈斩获2.1亿播放?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上海都市乐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微短剧《包大人,现在是2025!》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第三批《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片单。该剧以“穿越探案+普法反诈”的破圈姿态,成为2025年开年热度最高的短剧之一。剧集于春节期间在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及央视频、快手平台同步播出,实现大小屏联动传播,收视率最高达同时段第2名,全网播放量突破2.1亿次,点赞量超1066万次,并跻身央视频春节档微短剧播放量前三。项目取得社会赞誉的背后,是都市乐聆公司在内容创新、打造“小而美”全媒体传播产品上的不懈探索。
“古今碰撞”破题普法:当包拯遇上AI诈骗
为破解传统法治类影视节目“形式化”“说教化”的行业痛点,创制团队大胆启用“穿越叙事”这一年轻化表达,让北宋名臣包拯空降2025年,与法官助理江南联手破解新型电诈案件。剧中,“AI换脸局中局”“杀猪盘之恋” “助学贷款陷阱”“网络赌博深渊”等单元紧扣社会热点,以强情节、快节奏的悬疑推理展开,既保留历史人物的“铁面”人设,又通过反差笑料消解普法内容的严肃性。这种“以古鉴今”的创意,成功打通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兴趣点——既有中老年群体熟悉的经典IP情怀,又融入Z世代热衷的科技犯罪议题,让反诈知识在“追剧爽感”中悄然渗透。
真实案例铸就共情力:从“法院卷宗”到“全民爆款”
在微短剧内容同质化、流量内卷的行业背景下,都市乐聆以《包大人,现在是2025!》为切口,构建了一套“社会议题影视化”的工业化创作体系,从选题挖掘到制作传播层层破局,为行业提供了“正能量内容出圈”的标杆样本。
立项之初,创制团队敏锐捕捉到电信诈骗这一全民性社会议题,摒弃“蹭热点”的浅层操作,选择深入司法一线挖掘创作富矿。编剧团队历时三个月,赴上海、陕西等地法院调取近200份电诈案卷,五易其稿重构叙事——既保留“AI虚拟恋人”“赌博洗钱”等犯罪链条的专业性,又通过主角包拯的“古人视角”制造认知反差,让硬核普法裹上“悬疑喜剧”的糖衣。这种“真实案件戏剧化、专业内容大众化”的双向改造,使剧情既有法治纪录片般的厚重感,又具备商业短剧的强吸引力。
此外,公司打破传统影视创作壁垒,与司法系统建立“内容共建”机制:在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的指导下,特邀一线法官担任剧本顾问,获准在法院实景拍摄,甚至法院院长亲自担任剧中角色。这种“司法资源反哺创作”的模式,不仅确保法理表述零硬伤,更让剧中侦查手段、审判细节充满纪录片式的临场感。观众评价“每个骗局都能对应社会新闻”,恰恰印证了创作团队“用专业筑牢内容护城河”的战略眼光。
大小屏“组合拳”:微短剧扛起“正能量+大流量”大旗
都市乐聆深谙“内容为核,渠道为翼”的爆款法则。紧扣春节电诈高发期,公司运营部精准策划“春节节目带+短视频”双线作战:长假期间,电视端登陆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覆盖中老年核心受众;新媒体端联合央视频、快手平台触达年轻群体,形成全域传播效应。大小屏联动的策略不仅实现破圈层传播,更强化了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引导功能。
《包大人,现在是2025!》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都市乐聆在精品短剧赛道上系统性探索的成果。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选题调研—专业制作—跨界宣发”的全链条工业化制作模式。该剧的成功证明:主旋律内容无需“板起面孔”,用轻体量、强共鸣、多触点的方式拥抱新媒介,同样能实现价值引领与市场回报的双赢。正如人大代表所言:“这部剧让法治宣传有了烟火气。”
未来,都市乐聆将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创作计划为指南,围绕民生热点开发系列短剧,以“小而美”的创意持续激活主流传播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