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G好内容 | 一个人、一把琴,这出戏精彩亮相澳门文化中心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的参演剧目之一,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单人话剧《低音大提琴》3月26日和27日在澳门文化中心小剧院上演。该剧由德国编剧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创作,杨溢执导,沈力担任舞美设计,演员王耀庆主演。
作为大湾区首个以中国戏剧为核心的全域联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历经五年沉淀,已从区域性文化活动升级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本届中国戏剧文化节以“三城联动”模式(澳门、香港、广州)、以戏剧为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活力。
《低音大提琴》于1981年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后,受到广泛好评。随后,该剧被译成英语、法语等,成为欧洲舞台长盛不衰的剧目。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巧妙拉近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让观众在共情中感受理想与现实碰撞后的复杂情感。
由王耀庆扮演的低音提琴手,与自己终日相伴的低音提琴之间,有着不乏精彩的“对手戏”。尽管低音提琴不会说话,但王耀庆凭借细致传神的肢体语言和张弛有度的台词功力,将其情感起伏渲染得时而深沉内敛、时而富有激情,并围绕着“它”展开一连串有关回忆、思索和遐想,从而将一个原本静默不语的乐器,塑造成一位心照不宣的“最佳配角”。
这场单人剧没有眼花缭乱的灯光,没有激烈的肢体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低音提琴手的自言自语和一把“默默聆听忍受”的低音提琴。从日常生活的噪音到深夜独白的沉吟,日常行为被赋予了音乐节奏。
正是借助这种“去戏剧化”的表演策略,不仅消解了传统 独角戏的抒情惯性,还通过琐碎动作的累积,让角色表达自然渗入观众感官。
导演杨溢与舞美设计沈力的合作,打破传统 独角戏的叙事窠臼——运用木质栅栏结构做弧形墙壁,把整个房间做成低音提琴的切面。舞台设计将低音提琴的弧形轮廓解构为家居空间,物理空间的变形隐喻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坍缩与重构。
为确保在巡演中完美呈现这一舞台场景,主创团队制定专业运输方案,将全套舞美装置及道具从上海1:1复刻至澳门,并在艺术节组委会以及演出剧场澳门文化中心工作团队的协助下,实现跨地域艺术呈现的高度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