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G好内容 | 这部新剧后劲十足,走出剧场脑子还在轰鸣
3月12日起,改编自卡夫卡同名小说的舞台剧《变形记》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首演。
此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第三度携手英国导演里奇.鲁斯克(《惊梦》、《山海经》)及其团队,以肢体、视觉、情感与想象力为叙事手段,以当代视角重新解构寓言性的经典作品《变形记》。
本轮演出将持续至3月30日。
“一天清晨,当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虫子……”作品聚焦一位年轻人寻找自我定位的内心挣扎——在日益加剧的生活压力下,他被人生选择压得喘不过气:是追随梦想,还是接受强加的责任?如果没有时间与空间思考自我,或不知如何与世界相处,会发生什么?……观众与他共同经历了一场内心的蜕变。
改编过程中,主创团队追求超现实场景与精确的细节刻画契合,从机械装置的精密编程,到演员肢体语言的符号化编码,每个创作维度都在尝试突破传统叙事边界。
正如导演所言,在艺术表达的迷宫中,每个创作者都是手持烛火的探索者,努力用剧场语汇重构那些关于身份、异化与生存本质的持续追问。
舞台设计成为一大亮点。导演与舞美团队通过蜿蜒的空调管道和裸露的水管,构建了一个工业迷宫般的家庭空间。这些管道不仅是布景,更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具象化表达。
灯光与音效的巧妙运用进一步增强了舞台沉浸感——现代办公室瞬间坍缩为密林,家庭餐桌在光影交错中异化为审判席。这种流动的舞台语法,精准复现了卡夫卡笔下现实与梦魇交织的错位感。
一定程度上,《变形记》如同卡夫卡原作的棱镜折射,在当代剧场语境中映照出新的光谱。当幕布升起,每个观众都将直面那个永恒的命题——在变形无可避免的时代,该如何守护作为"我"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