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持沉浸式讲述,上海广播电视台明日推出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融媒直播
今年是甲午海战爆发130周年,也是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开展1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指导、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特别支持下,共同策划、联合制作,推出“实证甲午——历史的回响,纪念甲午海战爆发130周年融媒特别报道”,体现“铭记历史、向海图强,穿越硝烟谋复兴”的主题。
明天(9月17日)正值黄海海战纪念日,上午10点,“实证甲午•历史的回响”直播特别报道将在东方卫视、新闻综合频道、看看新闻、ShanghaiEye等平台同步推出。150分钟的直播报道将以考古、历史、军事等多元视角展现历史记忆、考古研究最新成果,激发民族情感、热血精神和爱国情怀。
特别直播将依托最新AIGC技术、XR虚拟演播区,通过直播连线、专家访谈、专题短片等多种手段共同呈现,7路记者分赴山东、福建多处涉及北洋海军和甲午海战的关键点位发回直播连线报道。
依托水下考古成果用细节还原历史
除特别直播外,从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三期《中国考古报道》特别节目和数十条视频共同构成纪念甲午海战爆发130周年融媒特别报道。报道通过大小屏联动,以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发现为线索,用小切口还原历史细节,在“成军”“血战”“重光”的宏大历史叙事中,通过考古实证,再现甲午战争风云激荡的历史,透物见人、以物论史、以史启思。
与以往聚焦体现甲午海战的报道不同,“实证甲午——历史的回响”融媒报道以十年甲午沉舰水下考古为依托,通过考古成果的实证,用细节还原历史。
报道组走访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邓世昌纪念馆等相关单位,邀请国内外资深甲午研究和水下考古的专家学者,进行采访拍摄和资料收集。
依托这些实证,《中国考古报道》特别节目先期推出三集专题纪录片,分别从“实证!出水文物或修正我们对北洋海军的认知”“战舰谁知海底眠,亲历者再忆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回眸北洋海军:惊涛里的远航者”三方面主题,还原历史。
特别节目还推出三集中视频,挑选出水重要文物,从“血色经远舰:以一敌四,奋战到最后一刻”“甲午钩沉,再现硝烟中的战斗剪影”“远洋航行的日常:文物再现北洋官兵军旅生活”三个角度展开,还原细节。
专题纪录片和系列视频播出后,获得了学界专家的普遍认可和称赞,同时也获得了网友的大量转发和关注,让公众更为直观深入地认识了曾经书写在历史课本上的文字。在播出评论区,网友们展开了对于北洋海军历史细节的探讨,也表达了对于水下考古人的尊敬。
国内外实证梳理海战全周期
为了丰富报道内容,上海广播电视台利用国际传播中心的丰富资源,特派记者前往德国、英国、日本等地探寻北洋海军在“成军”“血战”等历程中的史料。
比如在英国纽卡斯尔的泰恩—威尔档案馆,记者采访拍摄到了馆藏一套七张、档案名为“中国巡洋舰舵机设计图”的原始图纸,并重访了英国的北洋海军水兵墓地。利用很多存于国外的照片资料和专家采访,丰富甲午特别报道的视野,进而力图呈现甲午海战的“全生命”周期。
识别上图↑二维码进入专题(左)或直播(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