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G出品】这部得过“莫里哀戏剧奖”的戏,将在京沪上演中文版
文学作品和舞台艺术常常相互辉映。
聚焦译制剧领域,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心策划,遴选经典舞台作品,全力为观众呈现多向度演出类型,在舞台上邂逅经典角色的新生。
这个夏天,话剧《父亲》(中文版)7月27日至8月11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8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由法国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编剧,导演蒋维国执导。表演艺术家金士杰,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田水、刘鹏、谢承颖等共同出演。
话剧《父亲》曾于2014年荣获法国重量级戏剧奖项——“莫里哀戏剧奖”最佳剧本,迄今为止其多个舞台版本已在全球四十余个国家上演。该剧讲述了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在与女儿的相处过程中,不断陷入记忆与现实交错的时空漩涡。
近日,话剧《父亲》导演蒋维国,主演金士杰、田水在安福路小剧场与观众在演出前进行了一次近距离交流。
活动现场,金士杰、田水为观众朗读了话剧《父亲》的一段剧本:年迈的安德烈发现自己开始无法辨认身处的现实:熟悉的事物在不断消失,熟悉的人正变得陌生……记忆与时间愈发混乱,他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理解女儿为什么要坚持给他找护工,更不明白为什么最近一直有陌生人闯入自己的生活……
前排观众席距离舞台不到一米,两位实力演员仅通过对话就为观众展现了一段充满矛盾、极具悬疑效果的对手戏。
在主创们看来,《父亲》的逻辑、结构、表述方式和以往同类型题材的剧本大不相同,这种特别属性吸引了台前幕后工作人员全情投入。
“剧组在第一次读剧本时非常顺畅,六位演员提前做了充分准备,从中表达出的情感令人动容、落泪。但这也是一个悲喜剧,演员有趣的演绎和悲伤的情节交织在一起,引起了现场观众强烈共鸣。”导演蒋维国与观众分享了排演进度。
剧中,金士杰饰演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在其看来,正是上话的专业让他能肆意在优质剧本里挥洒自己。“作者通过一种‘颠三倒四’写作手法,企图给观众呈现患者脑中的画面。对话并不在一个常规的逻辑上,没有谁对谁错。这个故事探讨的不仅是久病床前两人的关系,更是一个寻常家庭所表现出的生活状态。”
田水同样感同身受:“我有过和主人公一样的经历,但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想忘记的那些东西想起来,这样的内耗对于塑造角色非常有帮助。演员就是这样,明知被折磨,却会义无反顾一头扎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