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上甘岭》1月2日晚开播,开战当天独家影像首次公开
202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特别创作文献纪录片《上甘岭》以为纪念。纪录片将于今晚(1月2日)起每周二22:00在东方卫视播出,并在百视通IPTV、互联网电视、有线电视大屏同步播出。该片共分为三集,每集约50分钟,全面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纪录片《上甘岭》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百视通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哔哩哔哩联合出品。
上甘岭开战当天独家影像首次公开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极弱战胜极强的经典之战,但是留下的真实历史影像非常稀少。2023年,纪录片《上甘岭》导演组在全球的档案机构搜寻,终于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查找到一份胶片档案记录。通过胶片数字化转制后,导演们惊喜地发现在这条胶片中不仅拍摄了开战当天美军炮击上甘岭地区的镜头,还记录了美军战地医疗站的伤兵和美军堆积如山的炮弹壳,由此可见当时战况之激烈。
上甘岭开战第一天影像
上甘岭开战第一天美军堆积如山的炮弹壳
同时,在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协助下,导演组还从海外采购了当时美联社“三角山战斗”新闻(注:美方称上甘岭战役为三角山战斗)和当时南朝鲜军攻打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新闻,这些新发现的真实影像均在纪录片《上甘岭》中首次呈现。
寻访海外档案文物 国际化视角解读
除国内拍摄采访外,纪录片《上甘岭》摄制组还远赴韩国、俄罗斯、美国寻找故事线索和档案资料。为了讲述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经典的炮战,摄制组还特别前往莫斯科的俄罗斯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拍摄BM-13火箭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喀秋莎”,并采访了俄罗斯专家。
由于现在上甘岭地区仍属军事禁区,2023年夏天,摄制组还跟随志愿军烈士后人和志愿者专家团队到朝韩边境祭奠,记录下感人瞬间。
俄罗斯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馆藏“喀秋莎”火箭炮
电影级视听元素“再现”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的主战场是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高地,海拔不到600米。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当时的地形和战斗细节,纪录片《上甘岭》邀请了曾参与电影《长津湖》特效制作的团队,制作了三维立体沙盘和部分战斗场景的实景三维再现,并运用虚拟动作捕捉技术再现了上甘岭战役中的创新战术“包饺子”和“打空炸”。
三维结合动捕技术再现志愿军战术
在声音制作方面,纪录片邀请了专门为军事电影制作音效的团队,打造电影级的声音效果。同时,团队以老电影《上甘岭》中脍炙人口的插曲《我的祖国》为创作灵感,运用不同的配器演奏,作为纪录片主题音乐。
汇集年轻力量 以青春致敬青春
纪录片《上甘岭》导演组均为“80后“”90后”,在此次创作中,导演们也寻访拍摄了不少年轻人和“上甘岭”的故事。他们各尽所长,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了纪录片的创作中。例如,制作微缩模型来还原上甘岭经典的坑道战;通过三维模拟和虚拟动作捕捉技术还原志愿军的战术;用射击游戏重现志愿军神枪手的风采;用漫画创作再现英雄人物的故事等。
志愿者把朱有光烈士画像送回家乡
“80后”姑娘孙嘉怿是“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发起人,近年来她曾带领志愿者团队为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王万成、朱有光烈士寻找亲属,纪录片摄制组也跟随他们到烈士家乡记录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正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所说:“纪录片《上甘岭》是对上甘岭战役的一次全面呈现,既有宏观的叙事,也有细节的描述,既有武器装备的介绍,也有精神层面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