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对话区委书记》热播 展现上海高质量发展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之际,上海十六个区如何各显其能又联动成势,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画?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上海发布、上海大调研、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澎湃新闻和各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2023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融媒访谈12月11日起在全媒体多平台播出。访谈以主持人秦畅与16位区委书记的边走边谈边调研贯穿全程,以各区重点课题为切入口,着力展现上海各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
一场citywalk(城市漫步)与“走四百”精神的双向奔赴
《对话区委书记》系列今年已经进行到了第九季,今年第二批主题教育强调“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走四百”精神,一个“走”字恰好形成与今年民间热词“citywalk”(城市漫步)的双向奔赴,于是“citywalk”水到渠成地成为今年节目的关键词和新亮点。
跟随各个区委书记,根据其领衔的重点调研课题,深入社区基层和企业、院所、园区,在走走停停中,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逛菜场、走田头,进工地、探实验室,走访文化人才、工程师、科学家,以轻松的对话和互动,打造了一场行走中的大讨论,将“走四百”精神落到实处。
而普通观众也在节目的创新形式下,带着好奇的目光,看书记们如何走到各种现实问题中去调研和解决,就如同参与了一场集体citywalk,调动起自身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份多面呈现与深度纪实的城市观察
在《2023对话区委书记》前期策划阶段,秦畅和团队就设想每期访谈要与区委书记探访至少个3点位,多面呈现难点,多方倾听意见,多维构筑思路。结合多机位的镜头切换转场,秦畅和观众得以用观察者的视角深入感知难题,厘清各区破解难题的底层逻辑。从9月底开始筹备策划,到12月11日起播出,一份全方位、多媒体的“城市观察报告”以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的节奏,陆续出炉。
徐汇区委书记在乌中集市
节目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必然给整个制作过程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既然是“citywalk”,那么“脚本”是不存在的。主持人秦畅手里仅有一张A4纸的流程单,节目走向了然于胸,而现场即兴发挥则可以随手拈来,这给摄像团队带来的难度不言而喻。
静安区委书记在锦沧文华喝咖啡
录制现场通常有两三位责编,如同主持人的“分身”,随时配合协调摄像调整镜头和机位。而三机位不停机拍摄而产生的大量“穿镜”,又将压力给到后期剪辑的小伙伴们。此外,今年《对话区委书记》还推出了45分钟的长视频版。
一个观照城市年轻人的亲和视角
今年节目特意注重代入年轻视角,“因为我们觉得,上海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城市,我们国家也在越来越关心青年人,鼓励他们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来”。一幅幅节目海报中书记与年轻人交流的场景,也因为原生态的自然拍摄,而显得更富亲和力。
制作团队同样也主打90后乃至95后的年轻成员,节目还以“讲给同龄人听”的角度制作了一系列短视频,在每期节目中切换不同的年轻视角来聚焦话题,更容易在青年群体中引发感悟和共鸣。
目前,节目已播出了10位区委书记的访谈。
一次扩大声量的全面多维联合传播
《2023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访谈的播出平台,除广播端和话匣子、阿基米德融媒矩阵,还有澎湃新闻24小时新闻直播频道参与播出,B站在手机端、网页端进行双端推广;在视觉传播上,特别强调“海报”构筑的多样场景,让调研鲜活呈现;广播访谈扩展为涵盖图、文、音、视的系列化融媒产品,体现了上海广播在新媒体报道形态中的不断进阶。
节目在B站客户端推荐位、话匣子视频号、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推文中均有呈现
统计显示,首日广播端触达人数就超20万人次,前5期阿基米德收听/观看量突破150万。话匣子融媒矩阵、上海发布、上海大调研、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澎湃新闻、各区官微等多平台观看/阅读量场均突破200万。
建设“五个中心”,如何交出一份“上海方案”?《2023对话区委书记》提供了一个窗口。在行走访谈期间,上海连续经历降温,但书记们展望2024年,提出了一份份符合区情的解决方案,传递出的信心,给观众网友带来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