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是著名生物学家钟扬的生日。“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为追忆这位时代楷模,弘扬“种子精神”,上海广播电视台与西藏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四集广播连续剧《种子方舟》日前完成录制,将于5月1日起在上海新闻广播首播,这也是沪藏两台的首次广播剧合作。
以小见大,多维度记述“先行者”之路
广播剧《种子方舟》以“时代楷模”——复旦大学著名生物学家钟扬为原型,通过一位藏族学者扎西次仁的视角,讲述了钟扬教授16年里在青藏高原上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无私奉献、忘我献身的感人故事。他率领团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钟扬教授与学生们在一起
广播剧牢牢抓住钟扬教授十六年援藏生涯的主线,选取了他最突出的植物学成就,从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力图全方位立体展现钟扬教授追梦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信仰和博大胸怀。
《种子方舟》录制现场
广度如广泛收集在当地享有“神树”美誉的西藏巨柏。钟扬教授带领团队在雅鲁藏布江两岸采集了三万多颗西藏巨柏种子,为保护西藏巨柏做出突出贡献。
深度如“刨根究底”寻找植物学界的“小白鼠”——拟南芥。历经十多年,钟扬教授团队终于在海拔4150米的米琼日找到拟南芥踪迹,并获得了拟南芥广泛存在的有力证据。
高度如寻找世界上最高的那朵花——生长在海拔6300米以上的鼠鼩雪兔子,这也是钟扬教授一直以来的心愿。1938年,曾有德国探险家在海拔6300米的珠峰南坡找到鼠鼩雪兔子,钟扬教授希望在珠峰北坡找到它的踪迹。
沪藏协力,以精品致敬“播种人”之功
《种子方舟》团队
自2018年1月立项以来,《种子方舟》创作团队前往上海、西藏、云南等多地采访钟扬教授的家人、朋友、学生,了解钟扬教授工作过的实验室、种质库、科普基地等,并远赴藏北那曲野外观测站、体验钟扬教授的高原工作环境,采访行程达数千公里,挖掘提炼整理并进行艺术构思。创作组试图进入钟扬教授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深处,探寻他忘我献身的动力、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尤其在重病之后以惊人的工作效率挑战命运、争夺时间,为生物科学和西藏教育的未来紧张布局的家国情怀和人类理想。
《种子方舟》的演员来自全国各地,汇聚戏剧界、话剧界的精干力量。其中,扮演钟扬教授的康爱石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在影视剧、舞台剧中均有出色表现。
剧中钟扬与学生扎西次仁由康爱石(左)和穷达(右)扮演
康爱石表示,在录制的过程中,自己也每每被钟扬教授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也深感演绎好这位时代楷模责任重大。
穷达(右)和扎西次仁的合影
钟扬与西藏的不解之缘,让本剧从筹划之初便确立了沪藏合作的方向。扮演钟扬教授学生扎西次仁的是来自西藏话剧团的导演穷达。来沪录制前,穷达专程拜访了扎西次仁,了解他的声音和性格特点。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藏族班的演员也参与到了这部剧的演播中。
青年歌手龙飞演唱本剧主题歌
《种子方舟》的音乐制作也由沪藏两地聚力完成。其插曲《藏波罗花》根据钟扬教授最喜欢的一首藏族民谣的歌词,历经三四个月的精心打磨,重新配曲制作而成,整首歌以藏语演唱,在西藏广播电视台录制。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师扎西拉宗悠扬而有力的女声,仿若就回响在苍茫高原的上空,呈现种子破土而出般的生命力。
《种子方舟》的音乐录制现场
本剧主题歌《种子》则由上海的金牌作词人甘世佳作词,罗文作曲,青年歌手龙飞和上海少儿广播合唱团共同演唱。朴实而厚重的歌词,在沧桑男声与纯净童声这两种极具反差感的演绎下,徐徐展开壮年与童年、现在与未来的对话。
广播连续剧《种子方舟》将于5月1日起,在上海新闻广播每天中午12点的《市民与社会》节目中播出,开播仪式将以播种接力的新媒体方式呈现。五星体育广播5月1日—4日每天中午11点播出,上海交通广播则将从5月4日起22点的《1057剧好听》节目中播出。广播剧全集还将于4月30日上线阿基米德APP的“东方之声精品剧场”社区,网友可随时回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