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本届上海电视节MIDA纪录片导演计划决选在上海新天地影城揭晓,8个获奖提案将得到上海纪实频道提供的资金设备扶助。2006年至今,共有63部国产原创纪录片借助上海电视节的资源,走出提案纸,成为影像作品,其中《雨果的假期》、《造云的山》等片还斩获了多项国际大奖。同一天揭晓的上海电视节动画项目创投,也将为最具市场潜力的两个动画提案提供资金,并由上海电视节将其样片推送到戛纳电视节。
经过6年的努力和积累,上海电视节已经成为亚洲重要的电视产业孵化平台。对于怀揣梦想的影视新锐而言,上海是能读懂需要的福地,而电视节也为更多中国原创注入了“上海基因”。有评论称,含有产业模式和标准的“上海基因”,将为中国原创赢得更多和国际市场对话的机会。
用项目孵化探索创意产业模式
一个月前,中国纪录片《造云的山》获得全球知名纪录片电影节HOTDOCS的“评委会特别奖”。在《造云的山》的片头和海报上,上海电视节MIDA导演计划的标志格外醒目,彰显出这部中国作品的“上海基因”,也记录了上海电视节用3年多的时间,按照产业标准将《造云的山》从策划案变成纪录片的过程。
几年前,85后导演朱宇前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带着《造云的山》的策划参与上海电视节MIDA导演计划。经过1年多按照国际标准和模式的制作,上海电视节将《造云的山》推送至包括“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内的海外重要奖项。最终,屡获殊荣的《造云的山》成为近年来代表中国原创水平的纪录片标志作品。经过6年运作,上海电视节MIDA导演计划已经孵化出总计63部中国原创纪录片。
真正的孵化是对产业的“预判”
“电视节只有五六天,如何将电视节的产业影响力延伸到办节之外的时间和国际市场?”上海电视节市场总监张明告诉记者,拓展品牌影响力,需要对产业方向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同样运作6年的亚洲动画创投项目,每年会为2个最具市场品相的动画提案提供生产5至10分钟样品的资金。
由于动画行业投资大、制作周期长,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多部样片,然后用样片“试探”市场反应,再根据市场要求制作成片,是海外动画市场的运作惯例。“上海电视节会将样片送到戛纳电视节等海外对口市场,然后根据全球片商的反馈调整动画创作的方向。”张明表示,对于动画等新兴文化产业,如何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如何把握创意,远比一次性注资更重要,真正的“孵化”是对产业的预判,是对创意的投资。
走过19届的上海电视节,正在通过“白玉兰”评奖、论坛等活动,为既有影视作品总结经验教训,与此同时,通过对创意策划、制作包装、评价交易的全产业链渗透,尝试注入“上海基因”,以主流价值观更主动地影响掌控未来影视业的发展方向。
讲述少数民族少年在祖先游牧生活与现代社会之间犹豫不决的纪录片《雨果的假期》,是上海电视节MIDA纪录片导演计划孵化出的首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
从拿到选手的提案,到参与策划拍摄,再到营销包装,上海电视节前后花费3年时间。最终,该片获得2011年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的最高奖小川绅介奖、2011年亚洲电视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多个国内外重量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