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偶像》十多年来经过了多次调整,惟一不变的核心竞争力是:把权力交给大众。不论谁,都不能代替美国民众做选择,最后谁能成为“美国偶像”。
2005年,李宇春在《超级女声》中被票选冠军,成为民意下崛起的“平民偶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
几年来,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经历了一场“狂飙突进”,从山寨拷贝到引进海外版权,观众见识的节目各种各样:唱歌、跳舞、跳水、竞技、智力游戏……
而当年《超级女声》模仿的原型《美国偶像》,却一直没有被正式引进。
2012年4月,东方卫视副总监徐晓艳在法国戛纳举办的春季电视片交易会(MIPTV)上寻找购买哪一部“引进版”时,注意到了《美国偶像》。东方卫视的2013年度收视计划是“冲到全国卫视第一阵营,也就是前三的位置”,通过调研,徐晓艳发现,“整个中国对于唱歌节目的热情是经久不衰的。”
世界上有三大唱歌选秀模式,《美国偶像》、《the voice》和《X元素》。《美国偶像》创办于2002年,至今播出了12季。“有时候它也会走下坡路,但我们依然是全美晚间排名第一的电视节目。”《美国偶像》制片人奈吉尔·里斯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交易会上,已经有几家中国卫视抢先对《美国偶像》下手了,有一家卫视几乎就要和《美国偶像》的海外分销商英国Fremantle公司进入签约阶段。凭借与Fremantle在引进版真人秀《中国达人秀》的4季合作,徐晓艳加入了购买“美偶”版权的竞争。
《美国偶像》对于中国合作伙伴的挑选谨慎而漫长,“它是希望打一个响一个”。经过历时三个月的评估,东方卫视才最终拿到正版《美国偶像》的版权,回归“造星”和“民意”。
版权引进得非常利落,美方给了东方卫视厚厚的一本宝典,要求中方严格按照宝典制作,但同时允许根据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本土化改造。
2013年5月,中国版《美国偶像》即将播出,名字并不叫“中国偶像”,而是被换上了一个颇为“时髦”的称呼——《中国梦之声》。
“14年之前的1999年,出了周杰伦。7年之前的2005年,有了李宇春,7年之后的现在,李宇春之后,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众流行偶像的形象是没有的。中国内地的文化市场上来说,急需要一个偶像性的人诞生。”《中国梦之声》总导演王磊卿和他们团队的目标,就是“创造明星”。
“自己做决定,就会买自己选择的唱片”
“造星”的想法来自于英国人西蒙·富勒对音乐产业的失望,他是原版《美国偶像》的创始人。
“挖掘新星有那么多障碍。你需要电台播放这些歌曲,需要电视广播表演和播放视频,需要媒体宣传积极的故事和发布图片。我想找到一个方法来绕过这复杂的过程。我想直接走进公众,让他们告诉我他们喜欢谁,爱什么样的艺人。‘偶像’这个概念就这样简单地诞生了。让观众投票支持那些他们喜欢的人。一旦有一个获胜者,我将会有一个新的明星,卖出数以百万计的歌曲,售罄无数的舞台入场券。”富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01年,富勒在英国创办了歌唱真人秀节目《流行偶像》,落地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参赛选手要经历7个月的PK。在节目中,富勒首开电视投票的先河,歌手是去是留,观众说了算。观众通过打电话、登录节目官方网站投票,选出他们希望留在舞台的歌手。
“他(富勒)从来不是那种畏首畏尾的人,最初,我说还是让评委说了算吧,可他坚持应该让观众来决定。”《美国偶像》制片人里斯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样他们就会买自己做选择的唱片。”
《流行偶像》之前,富勒曾是英国流行女子偶像团体“辣妹组合”的经纪人,里斯格和富勒相识于“辣妹时代”。那时,里斯格是英国周末电视台娱乐和喜剧部门的主管,“我们常常一起合作”。
在富勒力邀之下,里斯格离开电视台,在富勒创办的经纪公司“19娱乐”工作,里斯格担任旗下“19电视”的主席,同时担任《流行偶像》的制片人。
《流行偶像》不但成为英国独立电视台历史上“最盈利的电视节目之一”,而且就像富勒当时说的那样,第一季冠军、英国政治学专业大学生威尔·扬,获得了460万张观众选票。获胜后,扬推出的首张单曲第一周就卖出了110万张,刷新了首张单曲推出第一天和第一周的销量纪录。
然而《流行偶像》只办了两季就停了——富勒与评委之一西蒙·考威尔之间在制作理念上出现了极大分歧。“富勒认为选手应该在平民中海选产生,考威尔却认为没必要在纯粹的‘草根’中浪费时间,他希望海选选手至少已经是具有一定歌唱技能的‘半成品’。”里斯格说。
2004年,考威尔自己创办了一档电视唱歌选秀节目《X元素》。他的理念在节目组得到了体现,海选直接设置门坎,报名选手的资格是“年龄超过12岁、没有签约唱片公司、经过一定歌唱基础训练的流行歌手”,再将歌手分组进行对抗比赛。同年9月,富勒将考威尔告上法庭,称《X元素》中的许多模式抄袭了《流行偶像》。法院最后判决,富勒被判定为《X元素》的合伙人,原本《流行偶像》的播出时间被《X元素》所取代,而考威尔则被判决强制为《美国偶像》担任五年评委。
奥巴马劝架
里斯格在办公室里挂满了每一季印有“美国偶像”LOGO、不同颜色背景的纪念T恤。第一季的背景颜色黑色,第十二季是绿色。还有一些蓝色、红色背景的,红色由选手穿着,蓝色则属于评委。
与考威尔不同,富勒与里斯格保持了长期的友谊,也创造了一系列“偶像”系列真人秀。里斯格总共担任了11季《美国偶像》的导演、制片人,2010年,他曾短暂离开,全心投入另一档舞蹈真人秀《如果你认为能跳舞,那就来吧!》的导演、评委工作——这是富勒与里斯格2005年共同创立的。
回到2001年,《流行偶像》风头正劲,富勒与里斯格计划着将《流行偶像》输出到流行文化发达的美国。
“美国人并不看好它,他们认为节目不会火,因为美国人对电视音乐不感兴趣。”里斯格说。
默多克的女儿伊丽莎白·默多克最终说服了美国人。伊丽莎白·默多克看中的是英国《流行偶像》中评委西蒙·考威尔的表现。考威尔常常会这样评价他认为唱得差的选手,比如“你发明了一种折磨人的新手段”、“你说唱歌一直都是你的梦想?可是,亲爱的,你得分清梦想和恶梦的区别”……伊丽莎白·默多克认为考威尔“很毒舌,评价很直接,也很有想法”。
在伊丽莎白·默多克的推动下,默多克旗下的福克斯电视台勉强同意先做七期试试,“首先在名字上就要体现美国人的特色”,《流行偶像》因此改名为《美国偶像》。
2002年,《美国偶像》第一季在福克斯电视台首播,美国老百姓对这档唱歌真人秀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
“美偶”设定了海选年龄,报名者年龄必须在16至24岁之间(第四季起年龄上限放宽至28岁),报名参加海选者仍然超过十万人。除此之外,西蒙·富勒几乎将《流行偶像》全盘照搬,大众投票的形式也第一次被带到美国,观众们打电话、登录官网为选手投票。整个第一季,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约1.1亿人次参与了投票。总决赛之夜,全美2277万观众收看了《美国偶像》,收视率高达22.7%,成为当年的全美收视冠军。
里斯格以制片人身份,原本和同事们每人只打包了一个月的行李来到美国,他们“以为只会在美国待三四周就会被赶走”。
“你要让她通过吗?”
“我就要让她大大地通过。”
“好吧,你对的,我错了,要不我直接离开评委席好了。你最好戴上帽子,我不会放过你!”
《美国偶像》第12季海选录影,评委玛丽亚·凯利与美国嘻哈饶舌歌手妮基·米纳什因为对一位女参赛者的表现意见相左吵翻了,录影一度中断。米纳什摔门而出,转身指着凯利,右手做出一个举枪的姿势。
吵架惊动了奥巴马。在接受迈阿密电台的电话采访中,奥巴马原本是为再次竞选总统拉票,但他一开场就开始劝架,国际国内政策的讨论,反而被抛到了后面:“我相信她们能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我很有信心。作为两位杰出的艺术家,她们能够起到表率作用,带领年轻人做正向的事,而不是倒退。”
《美国偶像》在美国受到追捧,与它被塑造成一档“民意节目”有很大关系。即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注意与“民意”站在一起。
2013年1月,“偶像”第12季首播,凯利与米纳什在海选环节吵架的镜头在节目中原封不动被保留下来,还配上了美国各大电视台对此事件评论、播报新闻视频画面的集锦。尼尔森数据显示,这一集的收视率超过了10%——全美有超过3000万观众观看了吵架的画面。
里斯格从没有听过中国流行音乐,也不知道中国人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但他来过中国很多次,他看到“中国到处都开着卡拉OK,人们对唱歌有着很大的热情”。对于中国版“偶像”,里斯格希望看到的,是“所有故事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是编造,也不要对观众耍把戏,给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去判断,这些选出来的歌手到底好不好”。
请讲故事,但别编故事
《美国偶像》变成《中国梦之声》,在徐晓艳看来,“讲故事”很重要,“选手唱什么歌,穿什么衣服,评委之间,评委与选手之间,都是故事”。
《美国偶像》也重视故事。对于报名海选的选手,“美偶”节目组会先进行一轮筛选,“我们不会决定选手去留,只是听听他们是否具备好声音,更重要的是挖掘一些他们的故事。我们会挖掘足够多有趣的选手,使节目能够变得不平庸。”《美国偶像》监制帕特里克·林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选手凯莉·克拉克森的经历就是节目组想要的故事。
克拉克森参加《美国偶像》第一季海选时,刚满20岁,简单的黄色T恤搭牛仔裤,在十万人海选中平淡无奇。当她开口演唱麦当娜的《表达你自己》时,评委们张大了嘴,更令他们惊奇的是,她当时不过是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一名普通的酒吧女招待员。“酒吧女招待”最后得到了《美国偶像》首秀冠军。她的第一支单曲《像这样的时刻》,打破了披头士乐队保持了38年,在Billboard“100首热门单曲”上升速度最快的纪录,一周之内跃居第52名。这是“灰姑娘”故事的现实版。
“我们不止一次告诉选手,作为歌手,你的故事很重要。我们不仅仅关注你的声音,也关注你的故事、你的个性。来参加我们海选的选手中,很多人唱得很好,但不能引起他人共鸣,始终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这样的选手很难成为‘偶像’。”里斯格始终对南方周末记者强调,“讲故事很重要。”
有时,报名参赛的选手知道《美国偶像》希望听到故事,就竭力告诉制作团队,自己做过这个、做过那个,但一调查,发现其实他什么也没做过。“遇到编故事的选手,我们一律取消比赛资格。”林恩说。
有负面新闻的选手,也常会被强制退赛。一位曾进入决赛的黑人女选手弗兰奇·戴维斯,因被发现曾为成人网站拍摄裸照而被取消比赛资格;男选手科里·克拉克则曾因隐瞒犯罪记录而被赶出局。
变化和不变
《美国偶像》十年,发生了许多变化。
第二季时,谁得冠亚军引起了争议。决赛夜,由于电话系统硬件问题,有15万票数没有统计,而冠军鲁本·史坦德与亚军克雷·艾肯票数只相差13万张。观众和媒体抱怨,冠军不能让人信服。第二季后,福克斯电视台改变了投票方式:将电话投票改为电话、短信两种方式,并规定了有效时间:比赛结束后2小时之内。
《美国偶像》一度并不带观众录影,只是评委、选手和舞台在一起。第三季时,在选手半决赛阶段,开始在现场引入一小部分观众。半决赛、决赛带观众的演出录制,后来逐渐成为固定标准。因为观众进入,舞台也从一块背景板、一排评委席的简单布置逐步升级,到了半决赛、决赛舞台,就是个小型演唱会规模。“就像盖楼,选手最初参加比赛,还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当他越走越远时,高楼大厦就建起来了,他逐渐成为舞台上万众瞩目的明星。”林恩说。
从第八季起,《美国偶像》增设了“评委拯救卡”。由于在半决赛阶段后,评委只进行点评,而无直接淘汰权,造成很多优异选手因投票而遭淘汰。《法国偶像》为此做了本土化改造:在决赛阶段产生“五强”时,当周投票最低的选手将再唱一轮,评委商议达成一致,可使用拯救卡,选手则免于淘汰。
在以往比赛中,选手常常会因为歌选得不对而被淘汰。第十季中,为了帮助选手挑选到最适合自己的歌,《美国偶像》请来环球音乐公司的吉米·罗维尼全权负责选手选歌。罗维尼曾帮助发行过专辑的艺人包括U2、Lady Gaga、艾米纳姆。除此以外,珍妮·杰克逊、蕾哈娜以及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制作人也参与到帮助选手们选歌的过程中来。
评委阵容是《美国偶像》的核心之一。在“毒舌”评委西蒙·考威尔退出评委席之前,“美偶”的评委并非一开始就是“明星”。
富勒和里斯格将考威尔带来美国时,考威尔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制作人,另一位常驻评委宝拉·阿巴杜那时还是一个已经过气的女艺人,还有兰迪·杰克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制作人。“明星永远只对他们自己感兴趣。我们想要做的是,把不是明星的人打造成为明星,让他们因大众而成为明星。”里斯格说。
考威尔离开后,《美国偶像》面临收视下滑的危险,NBC电视台引进的荷兰版权公司新兴的歌唱真人秀节目《The voice》,主打“明星评委”路线,请来了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夏奇拉等知名歌手入驻。竞争之下,从第10季开始,《美国偶像》也开始打“明星牌”,先是富勒请来自己的合作伙伴珍妮弗·洛佩兹;第12季,更是以1700万美元签约玛丽亚·凯利入驻评委席。
洛佩兹担任评委时,美国观众讨论最多的是她的性感穿着。“但这不是节目所期待的,这应该被忽略,这从来不是一个关于明星的节目,我更看重的不是他们每个人的个性,而是评委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组合到一起所呈现出的效果。”里斯格说。
在里斯格眼里,《美国偶像》十年变化,核心不变:“《the voice》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能转身的椅子,它起到权力反转的作用,选择的权力交回选手身上,选手来选择被哪个导师指导。《美国偶像》的权力则交给了大众。在最后时刻,他们能够决定让谁成为‘美国偶像’,评委、制作人,不论谁都不能代替美国民众做这样的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选出来的歌手,一定是最受欢迎的歌手。”
“我们选出来的歌手都是真正的流行偶像,能进入音乐的主流文化里去。”富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也是“美偶”走红十年的“秘密”。
第一季美国选出来的冠军凯莉·克拉克森,是“叫好又叫座”的歌手,首张专辑发行首周便以近30万张的销量成为当期Billboard专辑榜冠军;她同时是两届格莱美音乐奖“最佳流行专辑”大奖得主。在她之后,第三季“七强选手”詹妮弗·哈德森是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得主;第四季冠军凯莉·安德伍德连续三年获格莱美奖。
“美偶”冠军的产生,“从头到尾,其实观众是跟着他,可以听到选手十四到十五首歌曲的,这个冠军产生,他所获得历练过程是最长也最为完整的,这也可以代表观众对他的感情和认可。”徐晓艳观察。
回到“偶像”李宇春的出炉,“她有鲜明的中性风和非常个人化的标签。其实从传统眼光来看,她跟张靓颖比,不是唱歌最棒的,但你不能阻挡她成为一代80后的偶像。偶像一定是被挖掘出来的,完成灰姑娘的蜕变。”徐晓艳说,《美国偶像》的模式每一季都在变化,“变化”对打造“中国偶像”是“利好”的,只要把成功继续夯实,不要走他们失败过的地方。
要打造下一个“李宇春”,功夫在外围。徐晓艳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计划,包括为“偶像”发行唱片、举行巡演,旗下的影业公司会自己制作都市时尚类的电视剧,还会做青春偶像电影,包括与时尚、杂志、服装、潮牌等接洽,在节目过程中物色代言人选,还有音乐剧、话剧。
下一个“李宇春”的出现,需要全方位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