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年来的珍贵历史影像征集成果,在“世界音像遗产日”来临之际,上海音像资料馆携手上海城市影像研究领域的顾问专家、民间影像的收藏者、历史名人的后代聚首在苏州河畔的良友生活记忆馆。上海音像资料馆民间影像采集团队对一年来民间渠道的采集成果向與会嘉宾进行了播讲。学者、专家们对开拓民间渠道采集历史影像的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对民间领域蕴藏的历史影像的资料价值和文物价值进行了论证。民间收藏家则根据他们的经验介绍了民间收藏领域的丰富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历史名人的后代通过祖传的历史影像再次回忆家族的历史,也表达了让更多人了解家族历史的愿望。
2011年的“世界音像遗产日”,上海音像资料馆(暨媒资管理中心)启动了“上海珍贵历史影像全球征集”活动。一年来上海音像资料馆不仅依托覆盖全球的资料采集网络,继续保持与海内外专业音像机构的深入合作,挖掘发现未被解读的上海珍贵历史影像。更为重要的是开拓了潜力巨大的民间采集渠道,深入蕴藏丰富的民间收藏领域,发现追踪上海珍贵历史影像的线索。
经过一年的努力,上海音像资料馆从各种渠道征集到二十几本拍摄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电影胶片。这些拷贝基本都成片于二十世纪30年代。这些电影拷贝因为年代久远,又经历过社会的几度变迁,多方流转,能够幸存下来实属不易。其中10本由舒新城拍摄的影片资料还是原始的胶片底片,一段段底片剪辑拼接的痕迹清晰可见,这是目前仅存的孤本,这种唯一性更增添了这组拷贝的文物价值。这批原始电影拷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更因为它历经的沧桑时代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为了配合两次淞沪抗战的纪念活动需要,上海音像资料馆把今年的采集重点放在了淞沪抗战影像资料的挖掘上。除了近几年陆陆续续从海外音像机构采集到的关于两次淞沪抗战影像资料外。上海音像资料馆的采集人员亲赴沈阳从民间收藏者手中采集到的6本反映“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电影拷贝,影片内容都是在战场上近距离拍摄战斗的画面,丰富了上海音像资料馆已有的淞沪抗战影像资料馆藏。
民间影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这些影像都出自私人纪录。纪录的内容多与个人和家族的日常活动有关,参与集会、出外郊游、婚礼、寿诞等家庭特别纪念日等。并且大多都是私人持有,一般持有人多为民间收藏家,或者是影像主人的后代。我们本次的征集活动得到了不少影像持有者的支持、捐赠。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名流王一亭的后人向资料馆捐赠了纪录王一亭寿宴的完整版本,这部名为《王一亭七十寿庆》的影片,全片长45分钟。出席其寿宴的都是当时上海滩上的名流和政要。虽是私人影像,但在这些影像中能发现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梅兰芳、黄炎培、刘海粟等,能发现这些人物中的其中一人的活动影像已属非常难得,更何况是一个场合中这些人物都同时出席,它的影像价值不可估量。
私家影像的着眼点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片或者纪录片,它可能没有大的关照,大多时候只是纪录日常生活,但却真实纪录了一种时代情境中普通人生活的衣食住行,也展示了最为天然的人物情态,不是一般的情景再现堪比的。我们从湖北采集到的上个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一组家庭影像,向我们讲述了老上海的品位故事。这个曾经的上海海关职员家庭,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人家的体面生活。他们的婚礼是完全西式的,住的小洋房位于当时的钻石地段法租界新区,时髦洋气的穿着打扮。
“上海珍贵历史影像全球征集”活动正处于起始阶段,万事开头难,上海音像资料馆却已经对收获的成果喜出望外。下一步的征集工作,我们将在推广上加大力度,对如何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使更多人参与到这项深远的文化工程的建设中着力更多。同时作为对私家影像的尊重,我们也会挖掘其中丰富生动的故事,开拓更多的途径让这些影像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同时,我们还将这项征集工作向海外的音像组织进行推广,通过更广泛的渠道让这项征集工作能够更持久地进行。我们除了对民间渠道的继续拓展保持信心,更对民间领域中越来越多给予历史影像以重视的人们充满了信心。今年“世界音像遗产日”的主题是:音像遗产记忆?时钟“滴答”不停。确实,时间不会不停歇,那么我们对于历史影像的保护也决不能停歇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