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金山农民画比作一坛年份久远的美酒,那么有这样一批人,率先打开了这坛美酒,让世人品尝到了她的芳香……”散文诗般的画外音刚落,金山农民画院首任院长吴彤章,就娓娓道来金山农民画的故事。这是9月16日晚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播出《城市之光:上海市区县文化建设访谈·金山篇》的片段。在30分钟的短片里,金山农民画、山阳民乐、廊下莲湘等成为主角,金山区群众文化的繁荣兴盛跃然眼前。
自8月11日起,艺术人文频道在双休日黄金时段,推出《城市之光:上海市区县文化建设访谈》系列专题片,共17个篇章,每集30分钟,至10月6日以《浦东新区篇》收尾。这些来自申城各区域的文化星火掠影,在丰富而生动的镜头下,拼出了一幅瑰丽多姿的城市文化生态画卷。这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的首次尝试,也是艺术人文频道聚焦“大文化”的全新探索。
版图在梳理中清晰
作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主题宣传的重点项目之一,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城市之光》系列专题片,首次从上海17个区县委宣传部长的视角,畅谈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方方面面,将区域文化的生产力、原创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一一展现:
《长宁篇》介绍一支全国闻名的“洋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爱社区、爱大家,为社会自我管理提供服务,彰显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
《宝山篇》用大量镜头呈现宝山人民广播电台精心打造的两档沪语节目,为广大农民提供生活资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松江篇》以百姓眼光,讲述了40多个露天电影院每年放映2800多场电影,为150万人次提供文化服务的故事;
《虹口篇》则将镜头对准“菜场图书室”和动迁户自发排演舞台剧的故事……
在《城市之光》,各区县公共文化设施、重大文化工程、文化创意产业、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化作一个个鲜活的电视镜头,17个区县形成17个文化建设样本,拼成了近年来上海文化建设的全景图。
提及制作拍摄这样一部样本式的文化系列专题片的初衷,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总监陈雨人说,频道在平日的节目制作中发现,上海区域文化建设充满活力,各具特色。而作为一家地方“人文”频道,应该更多地去表现人文思考,去展现文化建设的个案和细节,去探寻文化工程与民生工程的关联,去探寻文化与人民幸福度的关联。
6月25日,《城市之光》系列专题片工作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艺术人文频道调集20多名精兵强将,分成4个工作小组策划团队,并拟了5个议题分发给各个区县:有哪些值得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弘扬?前五年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在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又有哪些规划?文化建设如何与民生建设相结合、做好文化惠民的文章?
10天不到,频道就收到了来自各区县的积极反馈,而内容远超过这5个问题的范围,并形成了各自区县的制片构思:《黄浦篇》强调“红色起点”,突出其既有熔铸建党伟业的光荣传统,又有勇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个性;《嘉定篇》聚焦孔庙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作用,凸显其“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奉贤篇》紧扣其正在大力推行的“贤文化”与当代社会实践的有机交融……
8月11日,《黄浦篇》点亮了第一束申城文化之“光”。此后,一篇篇《文化之光》把镜头对准普通的文化人,用翔实生动的事例,再配以区县委宣传部长的解读,将上海文化大发展的繁荣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思考在“碰撞”中迸发
《城市之光》以各区县的文化建设实践,来梳理上海区域文化的风貌,在展现海派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无穷活力中,又给予人们对上海文化大发展全面回顾的新视角。
同时,更多关于区域文化建设的思考涌现出来: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开发新的文化产业中,如何“传承”与“发展”好?在面对整体发展良好和个别地区较为落后的矛盾时,如何解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文化引资和文化惠民中,如何把握“收益”与“公益”的平衡?《城市之光》将一系列的“碰撞”思考,渗透在片中,用事例来寻找答案,在传承创新本土文化内容的同时,推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片人汤颋说:“我们在看到区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深感基层对文化配送的迫切需求。”
项目启动后,频道 《新青年》栏目主编叶景带领的编导摄制小组先后几次来到金山,与金山农民画院等10多个基层单位和金山人民围坐在一起沟通。几番下来,叶景喜忧参半:基层单位提供的内容素材非常丰富,但专题片篇幅有限,难以将金山人民的文化面貌展现得面面俱到。对素材的艰难取舍是编导们都会遇到的困惑,最后只能在典型中找典型。拍摄过程中,令叶景特别感动的是,金山莲湘队员一直在炎热的拍摄现场等待四五个小时,待到上镜时仍然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叶景说:“我们看到了金山人民的‘精气神’,这是上海文化人的自觉担当,也是上海文化建设最原生态的面貌。”
金山区委宣传部部长张权权在看完《金山篇》后说,这是第一次通过电视画面集中展示金山区的文化风采,金山在 “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提升了群众文化素养。同时,他也坦承,通过这一次的区域文化梳理,金山区也学习到了兄弟区县的经验做法。“未来,金山区在文化产业上任重道远,要 ‘传承’与‘发展’并举。”
初试“区台合作”战略
事实上,上海17个区县的文化生态样貌,不是短短30分钟所能全部呈现的;上海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成就,也显然不是一部系列专题片所能涵括的。上海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各类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化企业的生长、文化市场的消费,无不在以传统的、新生的、变异的各种姿态,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姿。陈雨人说,“意犹未尽”几乎是每个区县对《城市之光》的遗憾,“再接再厉”则是他们共同的愿景。
在全国,艺术人文频道是唯一一家以艺术人文来命名的电视频道。如果说,成立不到5年的艺术人文频道,一直以来都努力打造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盛典,那么《城市之光》则是一次通过“走转改”集中对自己家园文化生态的关注和思考。
时间短,任务紧,艺术人文频道的各个编导小组,采用田野调查式的方法,深入各区县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开发的第一线,拍摄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为呈现17个区县的各自特色,又要保持影像风格的统一,编导们对拍摄和制片严格而较真。此外,团队作战以及团队间的你追我赶,让艺术人文频道这个年轻的大团队愈发沉淀下来。青年编导张颖感慨道:“在这两个月的走基层采访摄制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来自上海深厚的区域文化基础,来自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时尚文化的交融,这种体会和感悟,将会融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据了解,担当文化创作、文化传播任务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新一轮多元发展中,将区台合作联动,资源互补,实现共赢作为发展战略之一。把镜头对准区县文化建设,正体现了艺术人文频道希望找到区台合作战略重要抓手的努力。“从这个角度而言,梳理和表现区县文化建设样本并以此展示上海文化建设全图,不仅是频道作为文化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自身新一轮多元发展的内在需要。”陈雨人表示。
据悉,整套17集《城市之光:上海市区县文化建设访谈》专题片将于10月下旬起在艺术人文频道黄金时段完整重播。
记者 郭艺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