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下午,肖斯塔科维奇欢快的《节日序曲》和约翰·施特劳斯浪漫的《春之声圆舞曲》旋律,飘响在上海辰山植物园的草地上空,揭开了上海首场草地交响音乐会的序幕。
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普及型音乐会“星期广播音乐会”在创办30周年之际,举办了首场草地交响音乐会。著名指挥家余隆率领上海交响乐团,为近4000名乐迷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盛宴。
草地音乐会别开生面
坐落于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辰山植物园占地面积达207公顷。随着“星期广播音乐会”的到来,这里搭起了舞台,四处弥漫着节日的气氛。
22日下午,草地音乐会在十分轻松的气氛中开场。没有正襟危坐的肃穆,没有衣冠楚楚的隆重,观众的脸上都挂着春天般的笑容,孩子们偶尔会在草坪上奔跑撒野。
小提琴家黄蒙拉、女高音歌唱家黄英、男高音歌唱家魏松相继登场,掀起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曲目中既有听众耳熟能详的《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饮酒歌》《卡门幻想曲》,又有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等抒情名作。
短短一个小时的演出结束时,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即兴奏响了一段《祝你生日快乐》,献给“三十而立”的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顿时引发数千观众情绪激动的喝彩与掌声。随后,在观众热烈的呼唤之中,乐队又加奏了多支经典名曲。
晚上7点20分,草地音乐会在观众们依依不舍的情绪中划上休止符。此时,暮色已浓,天空中渐次绽放绚烂的礼花,辰山植物园恢宏的玻璃建筑表面也不断变幻霓虹灯光,令观众如梦似幻。
“坐在风景如画的公园里,感觉视野特别开阔、心情也非常宁静和舒畅,感觉和在音乐厅里面听交响乐很不一样。”举家前来的上海市民姚女士说。
著名乐评人李严欢说,草地音乐会延续了“星期广播音乐会”一贯的风格,让普通市民亲近高雅艺术,曲目都选择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尽管草地音乐会的音响效果并不完美,但形式上的创新值得肯定,“关键是让更多人走近了古典音乐”。
“星广会”30年不断创新前行
星期广播音乐会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1982年创办,采用舞台演出与广播现场直播的形式,隔周周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
1993年5月1号,“星广会”由于多种原因一度中止了现场演出,直到2004年,才在整体迁移后的上海音乐厅重开。
《新民晚报》资深乐评人沈次农回忆说,星期广播音乐会犹如“空中乐坛”,用“电波”开启普通百姓的音乐之门。他记得,草创之初,星广会的内容其实“杂七杂八”,但听众却对其喜爱有加,每当星广会演出之时,“但凡你走进里弄小巷,便发现家家户户都在收听,而且声音开得很大。”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裘新说,在中国的音乐传播史上,“星广会”创下了许多上海乃至全国的“第一”:第一次把音乐会从实况录播改为现场直播;第一次邀请香港流行歌手来沪演出;第一次举办户外草地交响音乐会……
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道靓丽景观
三十年来,经过几代上海广播人薪火相传,星期广播音乐会始终致力于普及古典音乐、提高市民的音乐修养,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道靓丽景观。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星期广播音乐会借助广播电台这一受众广、传播快、感染力强的传播载体,为上海文化创新和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介绍,自2004年恢复演出以来,星广会的票价一直定为“30元、40元、50元”,持续9年没有涨价,而上座率高达95%。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具有国际品格的超大型都市,音乐生活应该是其精神命脉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说,星期广播音乐会“不仅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辉煌与进步,也承载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向往和音乐抱负。”
(记者:孙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