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至7日,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历时3年拍摄制作,我国首部专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对外开放历程的电视文献纪录片 《突围》,在上海东方卫视播出。此部纪录片根据李岚清同名著作《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改编,由上百位历史亲历者真情讲述,大量权威文献、解密文档首次披露。
《突围》播出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再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浪花,重温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当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
珍贵,披露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建一个酒店,上报国务院,惊动17位高层领导人”
这是一份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请示报告,报告人由两位副总理领衔,邓小平等17位高层领导人圈阅或批示。
说来有趣,这竟是为一家酒店能否开工的请示,报告中涉及的,是如今坐落在北京东长安街建国门附近的建国饭店,新中国第一家合资酒店。
外资或合资酒店,如今已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却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与热议。1978年,我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利用侨资、外资建设旅游饭店领导小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挂帅,副总理谷牧、陈慕华都是领导小组成员。
如此重视,却举步维艰。领导小组成员庄炎林回忆,建设酒店的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告状信就递到了中央领导面前。“那时候谈判确实谈了一两百家,那么一来的话,有时候请他们吃个饭,当然我们请他,有时候他也回请啊!可是,一些讲怪话的就说:哟,谈那么多家,别说盖饭店,你把烤鸭摞起来,就有饭店那么高了。”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改革触动了人们惯常的思维神经。“当时对改革开放,特别是引进外资或合资,都有不同看法。到底这个是姓社还是姓资,到底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争论很大。”庄炎林说。
后来,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承志介绍了拥有美国四家旅游饭店的陈宣远。陈宣远表示,中方提什么条件都可以,10年后,将以1美元的价格把自己的股权转让给中方,目的就一个,尽快在北京建成中国第一家合资酒店。
机会来了。1979年6月7日,庄炎林签发国家旅游总局上报国务院的报告——《关于美籍建筑师陈宣远在北京合作建造和经营旅游饭店的请示报告》。但他万万没想到,如此天大的好事也遇到强烈反对。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有人提出:在对大量旅游饭店考察后发现,这一业态大多处于亏损状态,“怎么能从国外借钱干赔本的事呢!”还有人说,饭店贷款2000万美元,将成为北京市一个巨大的包袱。国务院办公会议没有讨论出结论,只有继续上报。
于是,在这份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和国务院副总理谷牧领衔的报告上,有了邓小平等17位国家领导人笔迹,有的圈阅,有的批示。为建一个酒店,上报国务院,惊动17位高层领导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建国饭店建成后,引入了国外专业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在国内最早实行职工统一制服、上下班打卡等管理模式。一系列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开始对中国国有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带来强烈冲击。
《突围》总导演田安莉说:“采访中,一种感觉愈发强烈,改革走出第一步,真的不容易。每一步,都在突破一个个或明或暗的禁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就是改革的动力。”
真实,逾百采访对象倾情讲述
“那一瞬间的历史纵深,令人感慨”
《突围》共6集,每集42分钟。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组成的项目组用了3年时间,9易其稿,小修改更是数不胜数。用田安莉的话说,该片最大看点,正是采访人物及文献资料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采访对象总数逾百,大多是副部级以上的高级干部,是当年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重大决策的制定者”,田安莉介绍,受访者中不乏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和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这样的国际政要,以及当时活跃在经济特区和外贸系统、身处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基层官员。这些口述历史的影像记录被成功地保存,成为珍贵史料。
权威与真实,还体现在影片的每一处细节中,几乎所有画面都采用了当时的真实影像。文稿内容及文献资料的取舍,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影片中,还披露展示了一批解密文档、邓小平同志和其他领导人的部分亲笔手稿。
受访者的认真,令《突围》总撰稿之一、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主任张爱茹印象深刻。“原国家进出口委、外资委技术引进局副局长裴潮,调研室副主任马玫丽,综合局副处长华雁等‘两委’老同志,不但精心准备,真情讲述,还找出了许多珍藏多年的宝贵照片和资料,我们看了都很感动。他们是带着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也给纪录片带来了权威、真实的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的真实与权威,观众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侧影。一位位当事人的倾情讲述,一个个精心挖掘的历史细节,都动人心弦。
有人回忆改革之初的微妙氛围:1979年,刚刚落成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中挂起壁画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这幅出现在大众场所的半裸人体画引起轩然大波,数次被遮挡,又数次被掀开,乃至壁画的状态,被很多人视为揣摩中国政策动向的风向标。香港知名爱国商人霍英东之子霍震霆回忆,当时准备到内地投资的父亲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这幅画还在不在,如果在,他的心就比较踏实。
有人则记起历史深处的动人细节:1978年赴西欧考察后,考察团团长谷牧向中央汇报西欧五国所见所闻,时任国家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李灏回忆,那些政治局的老帅鼓励谷牧说:你敢如实反映情况,这了不得,你把问题讲清楚了,现在就是要干。西方很多做法我们可以用来做,要进一步讨论、研究制订出一些办法来——国务院的务虚会议,就是这么来的。
据统计,仅1978年中国就派出529个代表团走出国门,人数达3200多人次。其中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亲历者讲述的幕后故事和细节,真实还原了当年改革开放的每一步艰难历程,为今天年轻的一代理解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国策的来龙去脉,提供了生动诠释和解读。
让张爱茹感触最深的,还有《突围》中这样的一幅画面:“(镜头开始是)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考察坐上新干线,画面一转,出现了一位现已年逾九旬、满头华发的日本老太太。她叫园田天光光,是日本原外务大臣园田直的夫人,当时,就坐在邓小平边上。老人直到现在还深深记得,当时,邓小平看着窗外说,日本人民生活得非常好,希望也能为中国人民提供这样的生活,老人说的这句话一直铭刻在她心中,久久不能忘怀。那一瞬间的历史纵深,令人感慨。”
只有真实,才能如此直指人心。
真情,让历史告诉当下
“顶得住顶不住?小平同志说,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突围》一书与影片的序言中,李岚清说:“我想把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告诉年轻一代,使他们珍惜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的成果”。
影片播出后,无论在网络还是社会上,皆引起了极大反响。一位网友评论道:“看纪录片《突围》,了解了更多近代史。深深感到,没有完美的体制、也没有完美的社会,但能看到一个社会在往前发展就是正确的方向。在外企九年,从接受国外的管理经验,到管理公司在亚太区的其他同事,祖国强大,也使我们这些人有更深的底气……”
热烈的反响,让张爱茹直言有些出乎意料,“我们将影片播出的消息告诉了采访过的老同志,许多人看后给我们打电话或发短信,谈感想,讲意义。我在微博上也看到不少评论,特别是这部片子引起很多年轻人关注,让我有些意外。影片讲述的历史,对我们50岁左右的这代人来说,许多是亲身经历,再看感觉亲切,会感慨;对年轻人来说,是好奇,是新鲜。30多年来的变化太大,两相对比,更显不容易。如今,我国有些地方也仍在改革突破中,改革所需的观念、理念是相通的,相信这都会引起共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影片中,不止一位当年的亲历者,一再感慨着改革的必然。因为打开了国门才知道,僵化的东西不改,就无法真正实现改革,赢得发展。“不开放,改革无法继续,也就没有了推动力。”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甘子玉说。
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现实敦促开放,开放倒逼改革,改革让开放真正成为现实。时任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的侯锡九真切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十多家公司一听中国没有相关法律,扭头就走。也是在这样的压力下,1979年,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3个月制定出7部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便是其中一部。其速度堪称奇迹,更是向世界昭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不止一位亲历者,不断重申改革需要巨大胆识与勇气。当最初特区建设受阻,原经贸部副部长,时任国家进出口委、外资委副主任的魏玉明回忆:叶帅见到谷牧同志,就问:你顶得住顶不住?当时谷牧讲:我顶得住。因为什么呢,小平同志说,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不止一位亲历者,一再从自身经历,咀嚼着改革开放对我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意义。他们不约而同地提起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时所言:“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真实记录历史,是为了记住昨天,更是为了走向未来。
当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思索。
30余年变化天翻地覆。张爱茹说,“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仍不断取得突破,也不断遇到一些新问题。改革的步伐不停,《突围》中所展现出的‘解放思想’等各种精神依然是今天的一笔宝贵财富。”
(记者 梁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