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纪实频道的一档有影响的人文性品牌节目,《大师》栏目已聚焦了百年中国100多位在各个领域开风气之先,在实业、科教文化等多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与此前聚焦近代人物如马相伯、严复等人物风格迥异的是,《大师》首次把目光聚焦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中国留学生身上——当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巨将”江上舟。而《江上舟》在《大师》栏目创下多个第一:这是制作了100多部纪录片的《大师》第一次为共产党干部立传,也是第一次关注新中国培养的人物,同时是第一次关注当下去世的人物。
“他长久地影响了中国”
被称为“当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巨将”的江上舟,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曾担任三亚市副市长,是公认的中国城市建设的先驱者,也是国家大飞机项目的启动者之一。2011年6月27日,他在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上病逝,享年64岁。
江上舟逝世后不久,《大师》栏目经过多方考虑后于2011年9月开始策划人物片《江上舟》。《大师》总编导王韧表示,其实他们最初对江上舟是否符合《大师》的标准也心存疑虑。但真正采访下去,所有的编导都发自内心地敬佩江上舟的人格魅力。他说:“《大师》是写为民族的复兴想了一点问题,出了一点主意,做了一点事情,并把这三个一点坚持了一生的人。并且,那个‘一点’长久地影响了中国。而江上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据悉,这次制作《江上舟》也是到目前为止《大师》栏目采访对象最多的一个人物。上至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下至普通的村支书和江上舟的司机、秘书等,节目组几乎成了总动员工作状态,采访了近30人。
而在此之前,江上舟在海南工作的十年很少被媒体报道,也因此很少为人们知晓。但这次《大师》栏目用了将近一集25分钟的篇幅来讲述这十年。许多人回忆他,说得最多的是他的开创性,三亚的实践几乎就是中国城市建设的方向。城市的公共空间,土地使用制度的创建,明天城市的概念,今天已为人们推崇。
爱民亲民的博士市长
1987年年底,海南筹备建省,请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去搞经济规划。江上舟因提过建议,也被请去。江上舟一到海南,就扎进了研究中。他这一留,中国便有了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三亚市。
在三亚凤凰村,《大师》栏目组采访到一个黎族老支书董文明。他讲述了二十多年前,江上舟为建三亚机场,而做农民的征地工作的故事。征地在今天来看,还是一件让许多人头疼的事,但江上舟只用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分属于几个民族的几百户村民的搬迁,时任凤凰村村支书的董文明回忆说:“他是拿板凳坐着和老百姓谈,有些当官的怕老百姓有传染病,他都不怕……他一来就和老百姓待一天……他儿子大学毕业了,放暑假了,他叫他儿子到我家来劳动锻炼,给我挑稻谷……来我家里三个月。”
在采访中,编导们发现每一个与江上舟接触过的人,对他的感情都是发自肺腑的,不是面对镜头时的修饰。采访前,老支书董文明并不知道江上舟已经过世了。当编导告知他时,他露出了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结束时,老人希望能得到江上舟夫人吴启迪的联系方式,他想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与病魔赛跑的科学战略家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中芯国际打下第一根桩的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底投产的时候,江上舟竟被查出肺癌,那时他出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刚刚四个月。在他与癌症赛跑的十年间,病情几次复发,但在人们印象中,他总是乐呵呵的,似乎比健康人还精神。
作为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战略家,江上舟既洞悉世界产业经济的趋势,又有微观的深入和把握;既有原则,又思路开阔;既有远见,又能实干。直到今天,人们在感慨他的远见的同时,也在敬佩他的无私,甚至有人说,正是他的无私,才有了他的远见。
当采访全部完成时,《大师》栏目组的所有采编人员都忍不住感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这样一个“焦裕禄”式的干部,他真心地为老百姓谋福,真心地希望这个国家能强大起来。采访完成时,距离春节只剩下7天了。《大师》栏目组全力进行精心的后期制作,最终在大年夜的早晨完成。
(摘自《东方早报》 记者 韩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