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动 态
纪录片《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12月11日开播

中国入世十年,入世红利还能持续多久?开放与保护如何权衡,进一步开放的动力何在?国民待遇原则能否用于国内市场,如何维护竞争、打破垄断?未来中国的改革之路该如何走?即将于12月11日(本周日)播放的电视纪录片《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对中国入世十年来的历程进行回顾,并进行前瞻性的探讨。

纪录片《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为背景,从“融入世界”、“开放的价值”、“市场的边界”、“中国制造”、“寻路未来”五个方面解读,抓住了中国入世后的矛盾点,如管制与市场、开放与保护等等,全面梳理入世十年的变革冲击、学界与公众的争议焦点,探讨未来十年的发展之路。

《开放年代》采访了国内外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专家,如国际经济学会荣誉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国际经济学会前任主席青木昌彦,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美国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李侃如,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许成钢等。众多中国入世十年的见证者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如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中国驻WTO使团特命全权大使易小准、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大法官张月姣、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等。

吴敬琏认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怎么应用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来处理短期问题,而应该解决深层矛盾,以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要刻不容缓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转型。而未来十年最根本的根本还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支持市场经济的其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制度改革。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回顾入世十年时说,如果要对谈判当时所坚守的一些立场,做出哪些修正的话,最大的修正应该是更多地承诺开放中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因为从目前来看,中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都过得太舒服了,是在完全没有竞争的条件之下来运作的。他认为只要WTO所包含的“规则”的观念继续深化地融入到整个社会的运作中,入世的红利就永远不会结束。

国际经济学会主席青木昌彦在谈到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消失时提出,制造业工人的人均产出是农业工人的6倍。过去十年,中国两亿人转入大城市,五千万到一亿人迁至小城市或城市环境。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尤其在沿海城市已经差不多结束。接下来,如果要继续保持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就必须消除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到了废除户籍制度的好时机。

《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将在新闻综合频道12月11日至15日每日22:30,东方卫视12月12日至16日每日11:10播出。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