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退休工人的“棺材本”就轻易地被“高科技”企业给忽悠走了?为什么高污染的企业会占了农民的耕地?为什么造好的保障房没有人入住?为什么企业生产出来的的廉价药卖不出去……
第一财经电视《财判》节目开播之初,节目组就确定了立足民生,关注基层,宣传政府民生政策,反映中国经济向好力量的基本定调。
走进民心,倾听民声
“一个没有经历的记者、一个不体会人民疾苦的记者,根本没有资格让观众守在电视屏幕前”。这是《财判》栏目所有编辑记者的共识。当一名记者要下接地气,上连青天。要做好群众和社会,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
《财判》节目开播之初,节目组就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实事求是、踏实稳健的工作作风。所有的新闻专题,都要贴近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重视民生、重视基层,并且提出了在实践操作中,栏目要求编导对所申报的选题必须具备“群众关心、政府关切、建议合理”的特点。比如,两会期间,《财判》栏目制作了五期的《共同的期待》分别从保障房建设、劳动就业、文化产业改革、政府财务公开、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群众的热切期待、政府的有序推进,在制作过程中,每个编导都深入到一线直接长达10到15天左右的时间,细心倾听民生疾苦,在采访相关政府部门的时候,编导也细心求证,抱着有利于问题解决,有利于政府工作逐步推进的立场。五期节目,展示了五个社会热点话题,也展示了五个活泼曲折有细节的故事。
只有走基层,重调查,才能确保新闻真实
在新闻选题的选择上,《财判》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更重视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可靠。尤其是在网络新媒体发达的今天,对于网络论坛、微博等快速更新的信息源上来的信息,节目组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敏感度和警惕心,对于每一个选题都会细致入微地小心求证,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比如,在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财判》栏目组次日上午赶到现场。当时,网络尤其是微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纷杂信息。可是,栏目组明确要求记者:一切报道必须是亲眼所见,要集中笔墨反映感人的救人过程,在没有权威解释的情况下,严禁对事故猜测。总之,在重特大事故发生的时候,主流媒体要把大局观放在第一位,不能丧失底线。前线编导连续三天三夜,在事发后第四天播出了一起财判特别节目《公民的力量》,以感人至深的笔触描述了整个动车事件中,全社会展开救助的过程。这是全国最早的一期温州动车专题报道。
话题贴近民生,文风生动活泼,才能做到收视率和影响力并存
走进民心才能听取到最真实的声音,才能发现最贴近现实的新闻线索,才能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只有一个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的媒体,也才能取得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成功。
在实际操作中,《财判》与这次“走基层”活动所提出的工作作风保持一致,始终强调记者、编导要第一时间赶到事件发生的现场,报道最真实的新闻事实,不偏听偏信,公正、公平、公允地进行报道,全面而真实地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去年年底,记者接到群众反映,一家上市公司非法排污,造成村庄大面积血铅污染。记者接到举报后,赶到该事发区域,竟然遭到了恶势力的阻挠和金钱贿赂,甚至还有人身威胁。面对困境,记者深夜入村,取得了第一手的重要证据,采写完成了充满感染力的故事。一个80多岁的老人家,告诉记者,“自己最担心的是只有3岁的孩子,不知道他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因为他现在已经重度血铅中毒”,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说“田里都不长庄稼了,河里的水都中毒了”。这个事件发生在国家三令五申强调保护环境,强调带血GDP之恶的背景之下。这档节目播出后,被各媒体纷纷转载,更难得可贵的是,在记者报道以后,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密切关注,这家上市公司被停牌,中毒村民的救济也在有序展开。村民为此,给栏目组送上锦旗“财经字里行间系民生,财判风餐露宿拒贿赂”。这起节目也被评为2010年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
《财判》栏目成立自2010年10月份,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财判》栏目关注了黄光裕事件、民间高利贷、海外资本出海、胶州路大火、拐卖儿童、日本地震、IPO乱象、塑化剂、土地风暴、南方大水、中国企业海外遭猎杀、电梯调查、温州动车,等等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
在所有的报道中,栏目记者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第一线采写最真实的声音和画面,注重文风活泼,观众收视习惯,严格把握政治导向,确立主流媒体的主流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