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五集)电视片《理想照耀中国》,就是一帧帧的史诗册页,画面工写兼具,重彩浓墨;就是一尊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驱、先贤、先烈群像,极具雕塑性。给人以极强的视觉震撼力与情绪感染力,令人不胜嘘唏与深切缅怀。他们是一面面旗帜,猎猎招展,成为永远的精神坐标与风景,成为人们永远的敬仰与启示。
人物群像,包括了建党之初的李大钊、蔡和森、向警予、瞿秋白……20世纪初的青年学生,不懈地探寻真理、理想,启蒙心智。同时也成就了这一代以马克思主义再造中国而“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的时代精神;群像还包括建国之时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为了祖国石油、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忘我地服务国家与人民,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英烈们或为了国家、民族的复兴而赴汤蹈火、浴血奋战而不惜牺牲生命;或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而舍弃一切——他们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崇敬爱戴的国家,则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语)
今天,我们以《理想照耀中国》来纪念他们,就是对他们的一种缅怀与敬意——这些爱国志士是中国儒学文化的极致,“忧国忧民”还是“兼善天下”,是他们永远的抱负与担当,他们是真正的国魂、民族之魂。
片中对人物的刻画、对故事的挖掘、对细节的捕捉,无不融入创作者,更是融入每一位观众的情怀、思考和解读。先贤们的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怀,为国家的振兴与民族的复兴而躬行于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风雨历程中求索、思考、实践的品格及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党永远的一笔宝贵财富。
该片的解说者,嗓音浑厚,节奏张弛有度,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仿佛聆听到那个时代的铿锵之声。片中讴歌的追求理想的共产党人,大都源于“双百人物”,其宽度跨越了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整整90年的历程,他们生命心路镌刻在大地上、写在苍穹间。人民铭记他们,祖国铭记他们,历史铭记他们。
《理想照耀中国》更注重把先驱者、革命者还原成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写出他们的理想、奉献、牺牲。也写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于情感中更多更显理想的崇高而照耀着中国大地。人物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都为了同一个心中的理想奋斗,直至生命的终点,其光芒始终照耀着这样一个国家——这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一个共和国的欣欣向荣。
片中再现了李大钊青年精神领袖形象,并作为中国共产主义第一人,与陈独秀讨论建党,并定名中国共产党。当年的毛泽东、张国焘等,都受其思想影响,同时影响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其中有一场景客观地表现共产主义践行者瞿秋白先生,写罢“多余的话”在中山公园凉亭内,他自斟自饮,饮罢点上一根烟然后站起了身。并一边走,他一边用俄语吟唱《国际歌》“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能实现”。来到刑场,他对刽子手说,“此地正好,就在这里。”说罢他盘腿而坐,英勇就义。其实,他是一个身患肺病的羸弱书生,却表现得如此气壮山河、如此淡定与从容。牺牲时他才年仅35岁——那是《理想照耀中国》中对历史的真实还原与再现。在表现方志敏烈士时,细腻地将“狱中散文”《可爱的中国》演绎得凄美无比,成为中国散文史一座丰碑,馨香久远。
电视片的每集各有千秋。在展现恽代英、彭湃、瞿秋白、刘伯坚等人物的时候,有意识地从他们的个人情绪,透出大革命失败后与红军长征的这段腥风血雨的历史,从而将历史的跌宕与起伏,浑然一体而无突兀之处。尤其第三集的吉鸿昌,堪称中国大西北开发第一人,却在当时只能空有怀抱。国难当头,满目疮痍,面对日寇侵略,他却抗日无门,岂不悲壮?
在情节叙事上,每一个人物故事都力求找到独特的视角和构思。如王尽美,是通过其母亲将他仅有的一张照片刷在了墙里,这才有王尽美最后的影像。他27年的生命之旅,一个年轻的革命家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说到蔡和森的死,回忆者大都是转述他人的说法,不见第一手材料。有档案称他是被枪决的,但是蔡和森的遗体至今没能找到。解说词是这样描述的,并充满敬意,“关于蔡和森的牺牲有很多说法,有说他是被枪杀的;有说他是被活活凌迟的。唯一可确定的,是到今天也没有能找到他的遗体。他,已融进了大地。 ”
片中的主题曲《解放者》,诠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其抒情的歌声还在声声回荡……
来源:解放日报 史鹤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