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央视纪录片频道全新开播,就在纪录片的春天来临之说甚嚣尘上之际,纪实频道于1月1日至1月5日推出了五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外滩》,以历史的重量与厚度,向中国纪录片的未来设问。一经播出,来自业内和观众的好评如潮,并获得了收视佳绩。
《外滩》是近两年来纪实频道重点打造影响力的大项目之一。历经550天的拍摄制作,由SMG与中央新影厂联合制作,纪实频道最精锐导演团队与周兵《故宫》班底联手合作,走访百余位上海历史学者、外滩名人名家,汇集第一手研究材料和采访实录,按时间脉络分为5集《泥滩 · 外滩》、《远东华尔街》、《城市之光》、《海上沉浮》和《天际线》,以历史资料和人物采访为主要形式,为160年的上海史精妙注解,建构了独树一帜的历史观。
《外滩》的播出,为这座城市梳理了脉络,唤起记忆,呼唤一种共有的情怀,在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上引发了关于上海历史及城市精神的人文大讨论。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在《东方早报》发表评论《来自<外滩>的追问》,“看纪录片《外滩》,追问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不像意识形态化的教科书那样确定,并没有那种宿命论的必然性。历史原本有很多路径,事实应该有不同解释。不同的解释,包含着不同的合理性。用历史理性去追问,‘求其放心’,回到内衷,我们或许会发现:失落以后,又获得了什么。”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厉震林在《文汇报》刊文《<外滩>的诱惑》,“《外滩》没有采用目前许多大型文化纪录片拙拙逼人的教化姿态以及语出惊人的强力新解,而是采取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建筑同样气质的古典主义美学态度,以一种文化考古学者以及文化思想家的姿态,平实地叙述外滩的故事和文化。它使人领悟到和平崛起的中国,已经能够以一种理性以及正视的态度对待外滩的一切,而不再是‘受害者’或者‘愤青者’的文化立场,它以一种学者的严谨以及思想家的睿智,平和地思考外滩对于上海、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来自上海各界的学者专家积极评价了《外滩》的影像和意义。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认为,《外滩》没有局限于“外滩”本身,而是延伸开去,回顾了上海城市现代化过程。都说外滩是上海的眼睛、心脏,是中国的天际线,但只有《外滩》理性地回答了何为“天际线”以及为何是“天际线”这个深刻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苏智良评价《外滩》是学术界和纪录片成功合作的一个典范,《外滩》兼容并包,吸收了多年来学术界不同流派对于上海近代史的研究积累,《外滩》有事实有观点,“含金量”超过以往同类专题片。
主流媒体《文汇报》、《东方早报》、《新民周刊》、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21家媒体分别大版面报道了《外滩》的播出。
在微博等新媒体上,网友对于《外滩》热评不断,发帖数量超过300条。网友“出云国的青豆”评论,“上海纪实频道新年1号到5号播出纪录片《外滩》,非常不错,从外滩历史看上海历史,也见证中国的近代史和当代的发展。在里面还看到了法国学者白吉尔现身讲解,之前读过她写的《上海史》,从西方学者的眼里了解了一下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的变迁”;网友“草间”发帖,“纪实频道放的《外滩》拍的很大气啊~上海金融业历史纪录片。昔日的辉煌几经更年沉淀为今日的气度。”网友“夏雨天的向日葵”感言,“知道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才会爱上这个城市——上海。”网友“zorrozj”点评,“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外滩》,值得上海人一看,推荐!”
由于首轮播出取得的收视口碑双重良好效应,《外滩》将在春节重播。近两年来,纪实频道在大题材大项目运作方面积累丰厚经验,尤其是《外滩》电影电视的同步套拍,纪实频道将仔细研究来自市场、观众和学者三个层面的不同反应,为将来“大题材”纪录片储备能量,做出大影响力。